快捷导航收起

健康科普

健康科普
您的位置: 首页 >健康科普>详细内容

病理科||病理检查:医生背后的"侦探",为健康精准把脉

作者:滕希阳 发布时间:2025/06/30 点击数: A- A+

 一位患者拿着胃镜报告找到医生,报告显示"胃窦部黏膜粗糙",医生当即建议取活检做病理检查。患者紧张得手心冒汗:"不就是胃不舒服吗?为什么要做活检?病理科到底是干什么的?"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医院上演。作为病理科技师,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这个神秘而重要的医学领域。

 一、病理科:疾病诊断的"终审法庭"

如果把医学诊断比作破案,病理科就是医学界的福尔摩斯。当影像检查发现可疑病灶,当血液指标出现异常波动,最终都要靠病理检查给出"终审判决"。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细微变化,就像在微观世界里寻找疾病密码。

组织活检是诊断癌症的"金标准",它能准确判断肿瘤的良恶性。而细胞学检查则像撒网捕鱼,通过体液中的脱落细胞筛查疾病,宫颈TCT检查正是用这种方法让无数女性远离宫颈癌。

2025-05-06 11:39:37.6160002025-05-06 11:39:38.2970002025-05-06 11:39:38.894000

二、揭秘病理检查全流程

从患者身上取下的标本开启了一段精密旅程。胃镜活检组织只有米粒大小,却要经过12道工序:福尔马林固定脱水、石蜡包埋成"组织蜡块",切片机切出4微米薄片(相当于头发丝的1/20),经过染色工序让细胞结构清晰显现。

诊断过程如同破译密码。技师制作出完美的病理切片后,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逐层扫描,从细胞排列、核分裂像到间质改变,每个细节都可能是诊断线索。遇到疑难病例时,还要启动"专家会诊模式",采用特殊染色、免疫组化甚至分子检测等技术手段。

常规病理3-5个工作日出结果,疑难病例可能需要7天。就像酿酒需要时间沉淀,病理诊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压缩:快速脱水会导致组织收缩,染色时间不足会影响判断,仓促诊断可能酿成大错。

三、检查前后这些细节要注意

做胃肠镜活检前需停用抗凝药5-7天,月经期不宜做宫颈活检,乳腺穿刺要避开急性炎症期。这些准备看似琐碎,实则关乎检查安全性和准确性。

送检标本需要特殊处理:内镜活检组织要立即浸泡在固定液,痰液标本要在清晨深咳获取,胸腹水要用无菌瓶盛装。曾经有患者将肠镜活检组织放在纸巾上送来,干燥变质的标本让诊断陷入困境。

取报告后建议这样做:先看"病理诊断"结论,再看"镜下描述"佐证,最后看"建议"部分。遇到"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"不要惊慌,这只是诊断流程的正常环节。保留好病理切片和蜡块,它们可能在后续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医学发展让病理检测技术日新月异,液体活检技术已能通过血液检测肿瘤DNA,数字病理系统让切片实现"云会诊"。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,病理检查始终坚守"眼见为实"的原则,在微观世界里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。当您下次拿到病理报告时,请记得这份盖着红章的诊断书,凝结着病理团队在显微镜前无数个小时的坚守与执着。

图片来源:均为原创(手机拍摄)

作者滕希阳

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
分享到:
×
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