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导航收起

健康科普

健康科普
您的位置: 首页 >健康科普>详细内容

病理科||冰冻病理切片:手术台上的“快照”,为何有时会模糊?

作者:朱晓蔚 发布时间:2025/04/30 点击数: A- A+

冰冻病理切片诊断能在30分钟内为外科团队提供初步诊断,指导手术方案的调整,这种被称为“术中快速病理”的技术挽救了无数患者的器官功能,然而,这种看似“立等可取”的病理诊断手段,实则存在诸多局限性,过度依赖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医疗风险。

一、被冰晶模糊的“真相”

传统石蜡切片需经过12-24小时精细处理,而冰冻切片直接将新鲜组织在-20℃速冻,急速冷冻过程会使组织细胞内形成冰晶,犹如在显微镜下蒙上一层冰花玻璃。特别是脂肪含量高的乳腺组织、含水量高的脑组织,以及钙化病灶等特殊标本,冰冻切片常呈现蜂窝状的伪影。某些软组织肿瘤的细微结构差异可能因此变得模糊。研究显示,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,冰冻切片与最终石蜡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5%,其中多数误差源自冷冻伪影。

模糊不清的细胞

 

71a774c92ece411da8dbe41a833dded8.png

图片来源:百度图库

b0053bff4f4149618e1f309f13fde949.jpg图片来源原创手机拍摄

二、时空压缩下的诊断困境

取材局限如同“盲盒抽检”,尤其是针对较大的肿瘤,有限的时间里,病理医师仅能选取1-2块硬币大小的样本进行冰冻处理。若恰好避开典型病变区域,就可能出现“假阴性”的抽样误差。病理技术员要在7分钟内完成厚度仅4微米的超薄切片,相当于在头发丝直径的1/20厚度上保持组织完整性。而病理医师需要在10分钟内完成相当于常规诊断数倍工作量的判读,其诊断准确率与工作时长呈显著负相关。统计显示,超过80%的冰冻诊断失误发生在急诊手术集中的夜间时段。

三、诊断维度的先天缺失

常规病理的重要武器——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,在冰冻切片中几乎无法施展。当遇到需要鉴别淋巴瘤与低分化癌、区分软组织肿瘤类型时,病理医师就像失去雷达的导航员。某些需要免疫或者分子检测辅助诊断的肿瘤(如梭形细胞肿瘤),冰冻切片只能给出描述性诊断而非确定性结论。

四、压力下的判断博弈

病理医师在手术团队的实时等待中承受着双重压力:既要避免过度诊断导致不必要的扩大切除,又要警惕漏诊带来的二次手术风险。如神经鞘瘤与低度恶性肉瘤在冰冻切片上的微妙差异,往往需要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概率判断,这种“灰色地带”的决策往往会使病理医师倾向于更为保守的诊断。

五、禁区:这些组织不适合速冻

1. 标本过小:若切除的组织样本直径小于0.2厘米,则难以进行准确的病理检查。

2. 特殊组织类型:如脂肪、骨组织及钙化组织,这些类型的组织在短时间内难以制备成切片。

3. 怀疑淋巴瘤:由于淋巴瘤的诊断需要更为复杂的检查,快速病理往往难以作出准确判断。

4. 传染性标本:如果样本已知具有传染性(例如结核病、艾滋病等),为了避免交叉感染,尽量不做快速病理检查。

5bf68d495e7443a4b60c11040e2dee46.jpg7a8b3af362fa481096428d7bd7fd43d9.jpg

(上图:脂肪组织的冰冻切片,组织结构及细胞的完整性均被破坏;下图: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,无法判断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)

图片来源原创手机拍摄

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临床医生更需要理解快速冷冻切片的局限性。它本质上是为手术方案选择服务的“应急手段”,而非最终诊断。当遇到诊断困境时,等待石蜡切片的耐心可能比仓促决定更显医者智慧。毕竟,精准医疗的真谛不在于速度,而在于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之心。

作者朱晓蔚

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
分享到:
×

用户登录